内史

词典名字:

内史

词典发音:

nèi shǐ

注音:

ㄣㄟˋ ㄕˇ

成语繁体:

內史

词典解释

内史[ nèi shǐ ]

⒈  官名。西周始置,协助天子管理爵、禄、废、置等政务。春秋时沿置。见《周礼·春官·内史》。

⒉  官名。秦官,掌治理京师。汉景帝分置左右内史。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,左内史为左冯翊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。

⒊  官名。西汉初,诸侯王国置内史,掌民政。历代沿置,隋始废。

⒋  官名。隋文帝中书省为内史省,置内史监、令各一员。隋炀帝改为内书省。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,三年改为中书省。后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。

⒌  古政区名。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,即以官名为名,不称郡。治所在咸阳(今咸阳市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。汉景帝时分左、右内史。武帝时又分左、右内史为京兆尹、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郡的政区,合称“三辅”。

⒍  复姓。周内史叔兴的后代,以官为氏。见《通志·氏族略四》引汉应劭《风俗通》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官名。 西周 始置,协助天子管理爵、禄、废、置等政务。 春秋 时沿置。见《周礼·春官·内史》。

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:“使 周 内史选其族嗣,纳诸 霍 人,礼也。”
杜预 注:“内史,掌爵禄废置者。”
《孔子家语·执辔》:“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。”

⒉  官名。 秦 官,掌治理京师。 汉景帝 分置左右内史。 汉武帝 太初 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,左内史为左冯翊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。

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始皇 二十六年, 蒙恬 因家世得为 秦 将,攻 齐,大破之,拜为内史。”
《史记·袁盎晁错列传》:“景帝 即位,以 错 为内史……法令多所更定。”

⒊  官名。 西汉 初,诸侯王国置内史,掌民政。历代沿置, 隋 始废。 清 钱大昕 《十驾斋养新录》卷六:“汉 制,诸侯王国以相治民事,若郡之有太守也。

晋 则以内史行太守事,国除为郡,则復称太守,然二名往往混淆,史家亦互称之。”

⒋  官名。 隋文帝 改中书省为内史省,置内史监、令各一员。 隋炀帝 改为内书省。 唐高祖 武德 初复为内史省,三年改为中书省。后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。参阅《通志·职官三》、《旧唐书·职官志二》。

唐 皇甫冉 《韦中丞西厅海榴》诗:“海花争让候榴花,犯雪先开内史家。”

⒌  古政区名。 秦 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,即以官名为名,不称郡。治所在 咸阳 (今 咸阳市 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 陕西 关中平原。汉景帝 时分左、右 内史。武帝 时又分左、右 内史 为 京兆尹、左冯翊 和 右扶风 三个相当郡的政区,合称“三辅”。

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:“本 秦 京师为 内史,分天下作三十六郡。”
颜师古 注:“京师,天子所都畿内也。 秦 并天下,改立郡县,而京畿所统,特号 内史,言其在内,以别於诸郡守也。”

⒍  复姓。 周 内史 叔兴 的后代,以官为氏。见《通志·氏族略四》引 汉 应劭 《风俗通》。

网络百科

内史

  • 内史,中央官制,西周时开始设置,又称作册内史、作命内史,见西周金文。西周的内史官制承袭夏朝与商朝,如夏朝有太史令终古、商朝有太史令向挚。先秦的内史,其主要任务是掌管法令、拟定文书,协助国君策命诸侯及卿大夫,并负责爵禄的废置。《周礼·春官》:“内史掌王之八枋(“枋”同“柄”,权柄)之法, 以诏王治。 一日爵,;二日禄,;三日废;四日置,;五日杀; 六日生,;七日予,;八日夺。执国法及国令之贰,以考政事,以逆会计。掌叙事之法,受纳访,以诏王听治。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,则策命之。凡四方之事书,内史读之。王制禄,则赞为之,以方出之,赏赐亦如之。内史掌书王命,遂贰之。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设置的内史为一个行政区,掌管京师咸阳及京畿40余县,辖地约为今关中平原和商洛地区。另有九卿之一的治粟内史,掌全国谷货。西汉初年, 治粟内史 仍为九卿之一,汉景帝时治粟内史更名为大农令,又曾设大内这一机构掌管全国财货,为大农令的平行机构。公元前104年,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国家财政的集中统一管理,将大农令更名为大司农,统领全国谷货和财货,又将大内改名都内令,降为大司农属官。
  • 近音词、同音词
  • nèi shì内侍
  • nèi shì内市
  • nèi shǐ内史
  • nèi shí内实
  • nèi shì内室
  • nèi shǐ内使
  • nèi shì内视
  • nèi shí内食
  • nèi shì内试
  • něi shì馁士
  • nèi shì内事
  • nèi shǐ內使
  • nèi shǐ內史
  • nèi shī内师
  • nèi shì內事
  • nèi shì內室
  • něi shì餒士
  • nèi shì內侍
  • nèi shì内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