䩔
拼音 [duò] 注音ㄉㄨㄛˋ
总笔画13画
简体部首革部 部外笔画4画
总笔画 13画
仓颉TJHNE
郑码EEQX 四角47547
结构左右
统一码4A54
笔顺一丨丨一丨フ一一丨ノフフ丶
基本解释

统一码

䩔字UNICODE编码U+4A54,10进制: 19028,UTF-32: 00004A54,UTF-8: E4 A9 94。

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充A区(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)。

异体字

𣪡𩊜

详细解析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 䩔

䩔【戌集中】【革部】 康熙筆画:13画,部外筆画:4画

《玉篇》徒果切,音墮。履跟緣也。同𩊜

《集韻》師銜切,音衫。本作𩌰。詳後𩌰字註。

说文解字

鞶【卷三】【革部】

大帶也。《易》曰:“或錫之鞶帶。”男子帶鞶,婦人帶絲。从革般聲。蒲官切

说文解字注

(鞶)大帶也。易曰。或錫之鞶帶。訟上九。男子帶鞶。婦人帶絲。鞶、革帶也。故字從革。内則曰。男鞶革。女鞶絲。注云。鞶、小囊盛帨巾者。男用韋。女用繪。有飾緣之。則是鞶裂。與詩云垂帶如厲、紀子帛名裂繻字雖今異。意實同。按小雅垂帶而厲箋云。而亦如也。而厲、如鞶厲也。鞶必垂厲以爲飾。厲字當作裂。說與禮記注同。而毛傳云厲、帶之垂者。左傳鞶厲。服云。鞶、大帶也。賈逵、杜預說同。虞翻注易亦云。鞶帶、大帶。皆與鄭異。葢鄭以大帶用素。天子諸侯大夫同。士用練。皆不用革也。大帶所以申束衣。革帶以佩玉佩及事佩之等。故喪服以要絰象大帶。又有絞帶象革帶也。内則云。男鞶革。女鞶絲。則鞶非大帶明矣。周禮巾車疏引易注云。鞶帶、佩鞶之帶。此葢鄭注與詩、禮注同。而内則施縏袠注云。縏、小囊也。縏袠言施。爲箴管線纊有之。則縏亦與鞶同類。从革。此鄭知非大帶也。般聲。簿官切。十四部。